- 四種涅槃
- 指唯識宗所立的四種涅槃。 《成唯識論》卷十載: 一: 本來自性清淨涅槃, 指一切法之實性即為真如之理, 一切法雖為客塵煩惱所覆障, 然本來自性清淨, 具有無量微妙功德, 無生無滅, 湛然如虛空, 一切有情皆平等共有, 與一切法不一不異, 又離一切相而無有分別, 且言語、 思慮皆泯絕, 唯聖者始能自內證之。 二、 有餘依涅槃, 指斷盡煩惱障所顯現之真如之理。 煩惱障雖滅, 然尚余欲界五陰之身而為所依, 故稱有餘依涅槃。 三、 無餘依涅槃, 指出離生死苦所顯現之真理。 即煩惱斷盡, 所余五陰之身亦滅, 失去一切有為法之所依, 自然歸於滅盡, 眾苦永寂。 四、 無住處涅槃, 謂斷所知障所顯現之真理。 即斷智之障, 則得生死、 涅槃無差別之深智, 於二者無有欣厭, 不住生死, 亦不住涅槃, 唯常與大智大悲相輔, 窮未來際, 利樂有情, 然雖起悲智二用而體性恆寂。 以上四種涅槃, 其真如理體雖然有別, 但其真正所顯得者, 則為後三種涅槃, 因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其性本寂, 不由實相真如所顯, 而後三種涅槃則為滅盡煩惱、 依身、 所知障後, 方顯得者。
* * *﹝出成唯識論﹞ 〔一、 本來自性清淨涅槃〕, 謂真如理隨緣變造一切諸法, 雖有煩惱垢染, 而本性清淨, 具足無量微妙功德, 無生無滅, 湛若虛空, 一切眾生平等共有, 與一切法不一不異, 離一切相無有分別, 故名本來自性清淨涅槃。 (梵語涅槃, 華言滅度。 ) 〔二、 有餘依涅槃〕, 謂煩惱之障雖滅, 尚餘欲界五陰之身, 而為所依, 故名有餘依涅槃。 (五陰者, 色陰、 受陰、 想陰、 行陰、 識陰也。 ) 〔三、 無餘依涅槃〕, 謂煩惱既盡, 所餘五陰之身亦滅, 故名無餘依涅槃。 〔四、 無住處涅槃〕, 謂不住生死, 不住涅槃, 窮未來際, 利樂有情, 故名無住處涅槃。* * *法相宗所立。 一、 本來自性清淨涅槃, 即雖有種種的煩惱, 但其自性清淨, 湛如虛空, 離諸一切分別之相, 言語道斷, 心行處滅, 唯聖者能親證, 其性原是寂靜。 二、 有餘依涅槃, 即生死之因與惑業雖盡, 但猶餘有漏依身之苦果。 三、 無餘依涅槃, 即不但生死之因與惑業已盡, 同時連依身之苦果亦滅, 使之畢竟不生。 四、 無住處涅槃, 是斷所知障所顯的真如, 所知障為智之障, 二乘人因有所知障, 不明白生死涅槃無差別的道理, 所以固執生死為可厭, 涅槃為可欣, 佛斷所知障得菩提之真智時, 對生死與涅槃無厭欣之情, 因有大智, 故住於生死, 因有大悲, 故不住於涅槃, 以利樂盡未來際之有情, 故謂之為無住處, 利樂之用雖常起, 而亦常寂, 故稱為涅槃。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